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方法的探究
编辑部邮箱,
2021年10期
[给本刊投稿]
主办: 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吉林省长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1477
CN: 22-1096/G4
邮发代号: 12-164
投稿邮箱: xdzxxjy@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
曾用刊名: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创刊时间:1985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前预习 有效方法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要养成生读书的良好习惯,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之所以如此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让 “开动脑筋”,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诚如2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 。”事实上,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新课所要掌握的相关学内容,让生通过预习发现存在的问题,将发现的问题带进课堂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习更针对性,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精神。
一、明确目标,精心设计,让学生有章可循
由于语文新课程本身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学生在预习时常常是字词一查,课一读就草草收兵,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效果可想而。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这样的预习误区,需要教师深入钻研语文教材,将学生预习的任务具体明确化,彰显预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需要教师依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展规律,在初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遵循“低入高出”的原则,为生精心设计语文教材(文本)的“预习单”,将笼统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有序排列的便于学生实施、便于学生操作的若干个小问题,学生对预习的任务明确化,做到心知肚明。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的预习任务是让学生自主体验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怀念,产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至于三味书屋的生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必要用”时代感”去硬套,?或用“深刻”去度量。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预习单”?,预习单可以用纸质文本的形式发给学生,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预习单上的内容应是对教材涉及的字、词、句、篇,以及写作技巧的疏理,也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通过预习单让学生有事做,自主独立去做。
二、讲究方法,培养能力,让学生有法可依
预习是指学生事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但是有不少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读课文,读一遍课文就算是预习完课文了。
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我觉得“六字预习”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所谓六字预习法就是课前预习做到六个字:“读”、“查”、“画”、“批”、做”、“问”。
一“读”:一读就是要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能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积累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二读课文前面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明确这篇课文应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了解通过本课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应如何学习本篇课文等;三读课文,将课文读熟、读懂。如预习《最后一课》时,先读“训练重点”,明确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掌握详略主次,主要人物应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那么在上课时就要围绕这个重点去思考。读“预习提示”,了解这篇小说写作的背景及故事梗概、主题,有利于读懂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再朗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弄清了这些,上课分析人物性格时就容易多了。
二“查”: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等不懂的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提前查阅明白。还可以查阅课外资料,搜集整理本课的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常见的有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便于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像学习古诗词、文言文篇目甚至其他现代文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会对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会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讲解,也会有些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预习课文时,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画”:包括课前预习时,把本课要求学习的生字,不理解的词句,用符号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弄清画出字、词的读音及注释,并将注释标注在书上,便于理解,加深印象;在“预习提示”和课文注释里勾画出文章的主题、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文学常识等,便于教读课文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画现文中精彩的词句;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画出课后练习在文中涉及到的地方等。
四“批”:指批注。将“画”出的部分作旁批,即对文中的词语、句子、写作方法、写作特色、课后练习等,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会。一般情况下,文章经过这样反复、用心地阅读,学生对文本会有自己独特、深刻的见解和感悟,对进一步的听讲有很大的帮助。
五“做”:做读书笔记。在笔记本上抄写生字新词,做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意(弄清意思)、会用(学会运用);摘抄优美的语句,抄写的过程可能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及记忆,领会作者的精神内涵,为写作做好积累;还可以在笔记本上摘录文学常识、写出心得体会等等。
六“问”:提出不懂的问题,在教师上课时求得解答。在熟读课文和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语文课前预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要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生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探索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发布时间】2019-8-9 12:44:5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