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用绘本架起“死亡教育”的桥梁
编辑部邮箱,
2019年10期
[给本刊投稿]
主办: 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吉林省长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1477
CN: 22-1096/G4
邮发代号: 12-164
投稿邮箱: xdzxxjy@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
曾用刊名: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创刊时间:1985
关键词:生命教育 死亡教育 绘本
黄德祥先生将生命教育的内涵划分为五个维度中有一项便是死亡教育或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刘乃华教授也从全人的教育的角度,提出生命教育涵盖生、死,包括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各种关系。 因此,“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避“死亡”也许是出于人性的本能,但是死亡与“生”一样是每一个人必经的历程。所以,正视死亡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进修的课程,这一点对于幼儿甚至更加重要。
一、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虽然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生命教育的天平更多倾向于使儿童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忽视甚至忌讳死亡教育。然而,幼儿对与生命的好奇,不仅仅停留在“生”,亦关注到“死”。一个稚嫩的新生命,用其身体的全部去感知这个世界,他不仅会看到一朵花的开放,也会看到一朵花的衰败;不仅会感受到对生命的关怀,也同样可能经历生命的逝去(如长辈的离开)。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如何去面对消逝,那么生活对于他来说该多么的可怕,因为他随时随地都会面临陷入失去的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有研究发现,能否正确面对“死亡问题”对人的心理,甚至是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儿童在3-5岁便会对死亡产生好奇,如果让儿童始终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下,会对其身心造成良的影响。对此,教育家曾有过许多论述“死亡教育不仅在教导死亡和濒死的问题,更重视的是如何为生命的过程添加意义。”“对死亡问题的禁忌与回避只能让我们无法了解生命的真相。”“当我们对死亡愈了解,则对于生命的看法就愈积极,进而能够创造并统整生命的意义。” 所以,在幼儿期正确并勇敢的面对死亡,不仅不会使其面对生命的消极面,反而能使其对生命更加珍视,人格发展更加健全。
二、绘本与死亡教育结合的意义
“死亡”对于幼儿是非常抽象的词汇,幼儿的认知有限,通过单纯的道理讲述很难让幼儿真正理解“死亡”,接受“死亡”。但是童话故事和传说对死亡的夸大容易使幼儿扭曲“死亡”的概念,而绘本对“死亡”的描绘则是正面的,而绘本图文结合的特点也符合学前儿童认知的规律。
绘本在英文中被称为Picture Book,而 “绘本”的汉字组成词源来自于日语。简单说来,绘本即图画书,但是绘本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小人书”,它包涵的图片和文字以既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对此,日本儿童文学家松居直先生对绘本作了非常形象的注解:‘文字+图画=带插图的书,文字×图画=图画书。’美国绘本大师芭芭拉?库尼(Barbara Cooney)将绘本比作一串珍珠项链,其中的图画是珍珠,而文字则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能存在。因此,绘本是将图片和文字完美结合从而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完整故事情节的书。
儿童的阅读水平有限,学前阶段仍处于“前阅读”阶段。绘本图多字少的形式使幼儿更易吸收其所传达的内容。而且绘本的说教性不强,主要以连续的图画完整展现故事的发展,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读者主要调动感官,直接感受其表达的情绪和情感,所以更加容易走入幼儿的内心。此外,有研究表明图片有引起情绪体验的作用,儿童易于在图片的提示下获得对所表示的内容的情感上的理解和回应。在已有的有关死亡主题的绘本中,我们可以欣喜的发现,死亡的可怕和冰冷被绘本作家们刻画的既温暖又感动。所以,绘本作为生命教育的桥梁是坚固且通畅的。
三、利用绘本进行死亡教育的方法
(一)正确选择绘本。
近年来,学前领域对绘本阅读越来越重视,所以绘本的资源也犹如浩瀚的星空一般璀璨闪耀。如何才能选择最亮的一颗为我所用呢?
第一, 选择图画较为精美的绘本。绘本有直观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且幼儿处在直观的“读图”阶段,所以,图画的美感是好绘本一项很重要的标准。
第二, 选择主题鲜明,内容连贯的绘本。绘本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以图画配以简单文字,在短短的几十页中,形成连续的影像。曾有人将绘本的作者比喻为电影导演,因为作者只能用简短的话语和好看的图片把故事讲清楚。需要指出的是,死亡教育的主体不仅仅局限在动物和人,植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育家米勒提出:允许孩子们观看一些腐烂的“尸体”,如腐烂的南瓜或者水果,也是帮助孩子理解生命体死亡的好途径。可以此消除幼儿对死亡的猜测和由此带来的恐惧。所以,绘本主题的角度不应仅局限在一方面。
第三, 选择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的绘本。生命的消逝对于幼儿来说过于抽象,所以,选择内容平民化的绘本更易使幼儿调动头脑中已有经验,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安排合理的阅读方式。
绘本的阅读大致可以有三种方式:亲子阅读,教师领读,幼儿独自阅读。在死亡教育方面,笔者认为应以前两种方式为主。在阅读时,成人应帮助幼儿理解绘本的内容,并鼓励其大胆表达内心的情感,引导其正确面对死亡,不惧怕死亡。如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系列《獾的礼物》。故事讲述了在獾去世后,他的朋友们怎样一点点走出他离开的阴霾情绪,最终通过继承獾留下的珍贵“礼物”,使朋友间能够继续互相帮助的温馨的故事。其中,作者以獾的口吻介绍了生命的逝去:“我到长长的隧道另一头去了,再见。”在引导幼儿阅读时,这一句话的传达可以使幼儿很容易就接受和理解生命的消逝。如果幼儿已经经历过类似的事件,成人便可以适当的引导幼儿接受和理解身边的生命消逝的事件。
总之,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便是幼儿也会面对各种生命的消逝。如果学前工作者消极逃避这个话题,那么生命只会由于心灵的弱小而变得越来越脆弱。正确的面对死亡能使幼儿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同时也能使幼儿更加敬畏生命并珍惜生命过程中的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刘乃华.幼儿生命教育教程编制和实施的行动研究[D].2007
[2]刘彤.亲历美国幼儿教育(之三)—幼儿园的死亡教育[J].早期教育,2004(11)
[3]王慧宁.绘本的概念界定及中日现代绘本溯源[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4]季卫.“新教育”视野中的幼儿生命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10(04)
[5]李曼.人与社会的“博弈”——从童话故事到儿童绘本的社会学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01)
[6]朱晓琼.如何让充分吸取绘本中的智慧精华[J].基础教育研究,2011(01)
[7]姜小欣.经典绘本欣赏,谈死的绘本[J].红大讲堂
- 【发布时间】2019-10-9 12:44:5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