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节点文献

浅谈本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标准、内容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且非常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是中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和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智慧代代传下来的结晶。将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有其必然性及重要意义。我们要重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的途径,关注美术教育与民间艺术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本土民间艺术 小学美术 应用
民间艺术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艺术文化总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强调国家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民间艺术文化。然而,在中国特定社会形态的过渡时期,悠久的五千年文明正面临着被打断的危险。为此,多元化的中国教育有着强烈的使命,而艺术教育可以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一、将本土民间艺术引入小学课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民间艺术是中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和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智慧代代传下来的结晶。它真实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审美情趣,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商业文化的逐渐影响下,无数的民间艺术文化正在逐步淡化,甚至消亡。如今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现状令人担忧。民间艺术依赖于民间艺术传承人的直接教学,并且代代相传。再加上民间艺术的学习需要静下心来花时间来打磨,这与现代生活中的快餐文化背道而驰。因此,随着民间艺术家的死亡,传统民间艺术也正在逐渐消失。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大多数中国文化的知识都是国家大背景的,如北京天安门、长城等,当然,这些文化也是必须学习的。但是对于贴近我们生活的自己本土民间文化的了解与学习更应该放在前面。然而,大多数学生现在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而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是发展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最好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在我们的教育面向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认识。让各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可以在国家现代化、文化大融合的大背景下传承下来。
本土民间艺术中包含了当地独特地理知识,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地方文化,有利于学生传统艺术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关于德育、智育、美育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对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热爱。此外,还培养了她们对民族美术、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民族精神。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中,艺术教育实际上沦为一种技能教育,课堂中教师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发展,对于学生精神方面的发展停留在表面和形式。这使得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今,美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
"艺术课程标准"不仅在教育标准、内容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而且非常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不仅是小学艺术课程的丰富资源,也是小学艺术课程的发展目标之一。民间艺术的开发和运用可以促进小学艺术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多元化。有人指出:"基本艺术不是专业艺术,而是生活艺术教育。学生不学习专业艺术,而是学习生活艺术。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环境、未来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它是一种生活艺术教育,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可以达到的环境中找到教育的方式方法。所以民间艺术进入课堂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中国小学的艺术教育普遍处于次要的地位,可有可无。艺术课对于学生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甚至课堂时间都没有得到保证。由于我们对学生的艺术作品的不够重视,或者是以成人的要求、标准来衡量他们的作品。这使得我们的学生很难全面了解和理解艺术。学生在学前绘画的主要特点是简化物体的分解,混淆空间,时间和幻想。但是在学校之后,他们的知识面得到了发展,但其技能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在其作品中很难自由表达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简单直观思维和自由想象逐渐消失,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学习艺术的热情大大降低。如果你给所有年级的学生一个没有限制和命题图片,让他们自由想象。低年级的孩子可能非常感兴趣并且非常认真地对待。许多高年级的学生都处于不知所措,不知道要画什么的状态。与此同时,基础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媒体和现代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于对新事物特别好奇的小学生来说,目前的艺术课程与小学生的实际美学相差太远,同时很多的艺术课程不贴近他们的生活,让学生不能把课堂所学联系实际生活,这使他们产生困惑。目前,小学美术教材中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关于各种绘画技能的学习,并且大部分内容都是独立的,没有联系。教材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忽视了关注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忽视了发展学生的艺术情感。而在艺术鉴赏中,它的内容就像谈论艺术史,脱离了我们学生的经验与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艺术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让学生体验课程内容的学习乐趣,并通过欣赏美、感受美来创造一种精神愉悦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民间艺术进入课堂正是这一目标的最好践行。
三、将本土民间艺术引入课堂的意义
在审美价值方面,民间艺术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的专业艺术创作的重要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在社会意义方面,民间艺术来源于劳动人民,植根于劳动人民,也服务于劳动人民,它与人们的情感是密切相关的。它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象征。由此看出,了解、学习民间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感和民族文化感。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其目标是实现艺术教育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健全的身心。
在小学阶段接触优秀民间美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基础知识,掌握简单的艺术技巧。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对爱国情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力象和艺术欣赏能力。通过欣赏本土民间艺术,可以了解家乡的文明,发展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这样学生们就会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国家,感受到成为中国人的骄傲。艺术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突破科学理性思维的局限,进行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受美、表达美更加多元化。
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即使很多学生将来也不会从事与民间艺术相关的工作,但美育的发展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可能有少数的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感兴趣,这就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人的人选,他们是由兴趣而热爱民间艺术,必将为民间艺术发展增添新的生机。小学传统民间艺术教育有利于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还可以让更多的家庭了解民间艺术的内容、价值。
四、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的途径,让美术教育与民间艺术的相互作用
想要保留、传承民间艺术,首先要重建历史,了解它们的发展历史,肥沃其生长的土壤。二是收集历史文物,让其表现形态得到大众的认识和了解,如建立历史博物馆。但是,这只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最根本的是继承和创新,继承使其根本得到保留,创新使其枝叶得到发展,使其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让传统艺术可以继续处于生机勃勃的状态。因此,传统艺术的延续需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而广大青少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通过合理的开发与学习,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会对民间艺术产生兴趣,将会有更多的人快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拯救活动中来。
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多彩,直观易懂。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际,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想象。它具有适用性、装饰性和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们生动跳跃的欣赏,符合他们理解实物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
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教师应提高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探索各种教学方法。 发展和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教师首先要收集相关的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对其进行整合。运用其多元文化智慧,开发设计相关的课程,精心挑选教材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选择内容时,要注意不同年级学生的审美起点和可接受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等。 还有根据不同年龄段选择不同的手工品种,合理选择本土民间艺术使其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周作秋.民族民间文学原理[M].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
[3]吴美娟.民间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方式探索[J].新课程,2018(01).
[4]李曼.让民间艺术走进课堂[J].美术教育研究,2014(24).
  • 【发布时间】2017-4-9 12:44:5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