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编辑部邮箱,
2018年10期
[给本刊投稿]
主办: 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吉林省长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1477
CN: 22-1096/G4
邮发代号: 12-164
投稿邮箱: xdzxxjy@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
曾用刊名: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创刊时间:1985
“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正反映出了国人阅读核心素养的缺失,反映出当前我国阅读教学存在着误区,偏离了方向,没有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法。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从小培养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重任,如何在学习与思辨中理出头绪、汲取养分,让自己每天直面的课堂教学,真正走向“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呢?下面,我就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成因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把阅读课上成了情节内容分析课。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有老师这样教学:邱少云是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不动”的?他为什么能够“一动不动”?邱少云的这种行为是什么精神?这样,课文内容理解了,思想教育进行了,道德教育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但是学生学习之后,语言有没有发展?哪些词语原来不理解,现在是否理解了?哪些句子原来不会说,现在是否会说了?以上的问题很少去考虑,语言运用无暇顾及。
2.把阅读课上成了语文知识教授课。
如《故宫》这篇课文,有老师这样教学: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再提出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章主要写了闰土的几件事?然后再一个一个地分析几件事。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分析段落、层次、结构、技巧上。讲得多,做得少,训练少,动口动手实践训练少,所以效率不高。这样的教学,学生得到的往往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抽象的语文知识,课文中对学生发展语言及其有用的规范的书面语言,却没有很好地理解和积累。
3.把阅读课上成了常识介绍课。
如《蛇与庄稼》,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蛇——鼠——庄稼”之间的关系上,进而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最后进行环保教育,要自觉保护蛇及一切有益于人类的动物。这样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一些内涵丰富的句子,则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理解运用。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形成的原因
1.实现人文教化功能的历史原因。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延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2.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如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执教《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在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3.现行阅读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
现在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这种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宜于文本解读的流程。教师解读的主要是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是成人感悟,与儿童文本阅读感悟相距甚远。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首先领会什么叫画流程图,然后让同学去尝试运用,让学生去独立运用。教师教什么非常清楚,学生领会了以后就去实践。这才是一种“语言学习型”的教学流程。
4.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一篇课文教两个课时,只够教师讲课文。如果把课文减少一半,大概每学期教15篇左右,那么可以留出一半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其实课文多教几篇、少教几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没有直接关系。现在有些教师也重视在语文课上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但往往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行为。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山东烟台开展的双轨教育实验,就是每个星期语文老师少上两节语文课,让同学去图书馆读书,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课,核心是阅读,主线是阅读,然后由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添加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添加什么实践活动,添加多少实践活动,都是老师的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规定,这是我们课程设计很大的不合理。
- 【发布时间】2017-4-9 12:44:5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