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如何做到“巧”
编辑部邮箱,
2018年07期
[给本刊投稿]
主办: 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吉林省长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1477
CN: 22-1096/G4
邮发代号: 12-164
投稿邮箱: xdzxxjy@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
曾用刊名: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创刊时间:1985
【主题词】:初中化学;教学情景;巧设;策略
创设教学情景,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创设教学情景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等实际情况。实践证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要做到一个“巧”字。只有巧设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地了解和掌握抽象的化学知识,才能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学生提升将理论知识应用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巧”设教学情景呢?本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着力就此进行探究。
1利用生活现实问题——“巧”设教学情景
教师可以通过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景,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具有比较亲切的感觉。教师应尽量选择大多数学生都较为熟悉的现象,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子和原子》这节内容时,我把香水带到教室,学生就在下面七嘴八舌说:“今天老师洒了香水,真香”。我笑着问学生:“大家闻到什么气味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香水味”,“那么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呢?”“是香水分子在不停运动的结果”。我再联系生活中湿衣服变干,墙内开花墙外香,汽油挥发等生活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接着再问:“你们看见香水分子进入自己的鼻子吗?”学生回答:“看不见”。这样因势利导,得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肉眼是看不见的。接着再用酒精洒在毛巾上,让学生去闻,从而揭示分子的另一个特点,“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这样通过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倍感亲切,兴趣更浓。
2利用多媒体动画——“巧”设教学情景
目前,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启动,多媒体已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许多较为难于描述的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所带来的便利,从而使得难以描述的现象可以得到清晰地呈现,更能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化学中的微观世界,让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具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例如,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笔者运用了电脑动画,从内到外依次演示原子内部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各个部分,使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了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有的实验时间长,不易马上见到实验效果,如铁生锈的实验,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需很长时间,如果改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几分钟即可,这样把抽象的内容变为直观现象,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利用化学实验——“巧”设教学情景
在化学课堂上,化学实验是最为直观的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之一,它能使学生的兴趣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很大帮助。通过教师在化学实验中的具体操作,使得学生更加直观的面对化学现象的产生,从而引发思考,这种化学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常见的酸和碱》时,教师可以取四支干净的试管,一支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酚酞溶液,一支试管内装入等量的碱性溶液,另两支装入等量的水,并告诉学生这四支试管装的无色液体都是“水”,请学生注意观察两种液体混合后会有现象什么发生,教师先将一支试管中的水倒入到另一支装入水的试管中,学生说:“没有什么现象,水和水混合有什么现象?”教师再将另外两支试管中的液体混合,这下子学生呆若木鸡,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水和水混合变成了红色”。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课堂气氛沸腾了,继而个别学生觉悟过来,“老师骗我们,这两支试管中的液体不是水”。“你说不是水,那是什么?”老师因势利导引出酸碱指示剂。又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探究分子运动现象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取4条15厘米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瑞分开成树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浓氨水,再罩上一个大烧杯。过一会儿,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色花朵的“铁树”。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铁树,充满迷惑,通过实验的演示和教师的提问,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为后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埋下伏笔。
4利用认知矛盾——“巧”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好奇心比较重,社会生活阅历较少、各类知识掌握得不多,因此,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有悖于常理或者他们认知概念的矛盾,让他们从矛盾和悖论出发,主动探求内在的化学知识和逻辑,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比如,在教学“酸碱中和反应”时,可以提出把酸、碱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物质溶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5%的盐酸加上5%的氢氧化钠溶液,从而得出相关观察结论,并据此分析这种现象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和逻辑,还可以使教师先设置猜想,让学生通过上述实验进行验证。总的来说,就是要通过让学生解决认知冲突,加深学生对有关化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化学课程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化学课程中巧设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利用现实问题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无论利用哪一个教学情景,都是为了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利用生活情景,让其感觉化学不仅仅是为考试而学,引起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 【点击频次】5